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120例 

 

 

http://www.apsc.com.hk 
 

 


 

 

 

 

 

摘要:目的:观察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。方法:将240例慢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,对照组120例,治疗组予调理肝脾之四逆散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;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 ,VitB1 10mg治疗。结果:二组患者的治愈好转情况,B超结果等,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(P<0.05或P<0.01)。提示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。

主题词:调理肝脾∕中医治法 慢性脂肪肝∕中医药治疗

 

慢性脂肪肝起病缓慢、隐匿,病程漫长。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一般是在体检时做B超偶然发现,部分病人可有食欲减退、恶心、乏力、肝区疼痛、腹胀,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。生活水平的提高、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营养知识的匮乏,导致脂肪肝发病率明显上升,其中,30~40岁的男性居多,基本占到全部脂肪肝患者的25%,且成低龄化趋势。从2002年3月~2004年12月共选择慢性脂肪肝患者24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,现报道如下。

1 临床资料:

240例脂肪肝患者的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“脂肪肝诊断标准(草稿)”。将240例病人按单双号随机分组。治疗组:男82例,女38例;最小16岁,最大68岁,平均年龄39.84岁,主要分布在28~45岁。其中酒精性脂肪肝38例,肝炎后脂肪肝36例,肥胖性脂肪肝27例,其他原因(糖尿病、化学药品、甲亢等)导致的脂肪肝19例。伴有肝硬化者29例。对照组:男79例,女41例;年龄平均在28~44岁,最小18岁,最大70岁,平均年龄40.62岁,主要分布在28~44岁。其中酒精性脂肪肝35例,肝炎后脂肪肝39例,肥胖性脂肪肝30例,其他原因(糖尿病、化学药品、甲亢等)导致的脂肪肝16例。伴有肝硬化者27例。240例患者血生化总胆固醇(TC)和/或甘油三酯(TG)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)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。139例血清ALT和血清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,一般约为正常值的2~4倍,个别可达10倍以上。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(P>0.05)。

2 治疗和观察方法:

2.1对照组:血脂康胶囊(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)2粒,1日2次,早晚饭后服用。VitB1 10mg,1日3次口服。治疗组:予调理肝脾的四逆散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,醋柴胡、砂仁(后下)、炒白术、桃仁各10g,枳实、郁金、姜黄、广木香、陈皮各12g,白芍、泽泻、焦山楂、茯苓各15g,茵陈、丹参、生山楂、泡参各30g,法夏3~12g,制鳖甲(先煎)15~30g,炙甘草6g。1日1剂,连续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。加减:①脂肪肝合并肝硬化者,加穿山甲15g,水红花子10g,地鳖虫10g。②肝炎后合并脂肪肝者,加抗病毒药物,主要有白花蛇舌草30g,金银花30g,连翘30g,田基黄30g。 ③血清ALT,AST>2倍正常值或以上者,加鸡骨草30g,垂盆草15g。④血清TBiL>51.3umol•L,加茵陈至60g,赤芍25g。⑤肝区疼痛加元胡15g。⑥大便干者,舌苔黄腻者,加虎杖30g或生大黄6~10g(后下)。

2.2注意事项:①饮酒者一律戒酒。②控制饮食。③加强运动。④忌食肥甘厚腻。

2.3观察项目: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后过程中分别行B超检查,每4周/次,。实验室指标:ALT,AST;TBiL;TC,TG,HDL,LDL,每4周/次。

2.4统计学处理:数值资料用t检验,分类资料用χ2检验。

3 疗效评定标准:

3.1 临床治愈:①临床症状体征消失;②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均降在正常范围;③B超:肝实质回声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显示清晰。显效:①症状体征基本消失;② 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基本恢复正常。③B超:肝实质回声欠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显示清晰。 有效:①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;② 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部分恢复正常。③B超:肝实质回声欠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变细未见改善。无效:临床症状体征,血生化检查,B超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。

3.2治疗结果:治疗前后的B超结果显示,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(P<0.01)。血脂指标的结果TG、LDL、HDL治疗前后有差异(P<0.05);TC的比较无差异(P>0.05)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之间的对比,有显著性的差异(P<0.01)。其结果见列表。

表1 治疗过程(4周)B超对照

 

例数

 

4 周 后

 

 

 

 

n

治愈%

显效%

有效%

无效%

有效率%

治疗组

120

32(26.67)

48(40)

30(25)

10(8.33)

91.67

对照组

120

12(10)

36(30)

48(40)

24(20)

80

 

表2 疗程结束后(8周)B超对照

 

例数

 

8 周 后

 

 

 

 

n

治愈%

显效%

有效%

无效%

有效率%

治疗组

120

80(66.67)

28(23.33)

10(8.3)

2(1.6)

98.33

对照组

120

54(45)

30(25)

21(17.5)

15(12.5)

87.5

 

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(单位:m·mol)的对比

 

TC(106/120)

TG(113/120)

LDL(92/120)

HDL(102/120)

治疗前

6.64±0.48

2.80±0.34

4.24±0.48

0.46±0.14

治疗后

5.45±0.26

1.86±0.26

3.26±0.23

1.02±0.28

 

表4 对照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(单位:m·mol)的对比

 

TC(104/120)

TG(112/120)

LDL(94/120)

HDL(105/120)

治疗前

6.76±0.35

2.68±0.31

4.08±0.36

0.48±0.24

治疗后

5.64±0.37

2.02 ±0.24

4.02±0.32

0.56±0.12

 

4讨论:

慢性脂肪肝系由肝脾功能失调所致,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促进消化,脾主运化,具有升清之特性,肝疏泄功能失常后,脾升胃降功能失调,可致运化失职,痰浊内生,痰浊蕴藏于肝之络野,积久而致脂肪肝的形成[2] [3]。根据其临床特征,属于“积证”、“痞满”、“胁痛”、“痰痞”等范畴,与肝郁痰浊有关。《素问》中有“肝壅,两胁痛”,《金匮》中有“心下坚,大如旋……”,《古今医鉴》中有“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,与血相搏留为病”等,所述的证侯类似脂肪肝。其病理演变包括痰浊阻滞,气血运行不畅,可致痰瘀互结,胆汁分泌失常,因此,在临床中可见肝肿大,肝区疼痛,胆红质异常,丙氨酸氨基转氨酶(ALT)、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(AST)异常等。本方调理肝脾,重在调畅气机,同时体现了叶天士的“补脾必宜疏肝,疏肝即所以补脾也”之说。故选用四逆散,柴胡,枳实,白芍,炙甘草,疏肝理气。合用香砂六君子汤,理气健脾,使脾运健而湿浊不生。选用丹参,改善肝内微循环。重用生山楂,泽泻,姜黄活血降脂,现代中药研究证实,以上诸药具有良好的降脂功能,对胆固醇(TC)和/或甘油三酯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[4]。白术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[5]。该方调理肝脾,在治疗中能调整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。起到治疗脂肪肝,高脂血症等,对血脂异常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。 

在观察中发现,血清甘油三酯(TG)值与脂肪肝有明显的相关性,与文献记载相符。

参考文献:

[1]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[J].中华肝脏病杂志,2000,9(6):325

[2]刘燕玲.浅谈脂肪肝中医药治疗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1995,18(5):54—55

[3]彭萌.从肝郁脾虚论治脂肪肝[J]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2001,11(6):368

[4]曹小菊.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现状[J].中医杂志,2000,41(6):374

[5]吕清源,李万里,刘明哲.白术的抗衰老作用研究[J].现代应用药学,1996,13(50):565

 

 

 

 

   

 

  Tag: 脐带血| 脐带| 脐带干细胞| 脂肪干细胞| 胎盘干细胞| 羊胎水| 抗衰老| 

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120例 

 

 
http://www.apsc.com.hk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摘要:目的:观察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。方法:将240例慢性脂肪肝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20例,对照组120例,治疗组予调理肝脾之四逆散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治疗;对照组予血脂康胶囊 ,VitB1 10mg治疗。结果:二组患者的治愈好转情况,B超结果等,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(P<0.05或P<0.01)。提示调理肝脾法治疗慢性脂肪肝有显著疗效。

主题词:调理肝脾∕中医治法 慢性脂肪肝∕中医药治疗

 

慢性脂肪肝起病缓慢、隐匿,病程漫长。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,一般是在体检时做B超偶然发现,部分病人可有食欲减退、恶心、乏力、肝区疼痛、腹胀,以及右上腹胀满和压迫感。生活水平的提高、饮食结构的变化和营养知识的匮乏,导致脂肪肝发病率明显上升,其中,30~40岁的男性居多,基本占到全部脂肪肝患者的25%,且成低龄化趋势。从2002年3月~2004年12月共选择慢性脂肪肝患者240例进行了临床观察,现报道如下。

1 临床资料:

240例脂肪肝患者的均符合2001年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制定的“脂肪肝诊断标准(草稿)”。将240例病人按单双号随机分组。治疗组:男82例,女38例;最小16岁,最大68岁,平均年龄39.84岁,主要分布在28~45岁。其中酒精性脂肪肝38例,肝炎后脂肪肝36例,肥胖性脂肪肝27例,其他原因(糖尿病、化学药品、甲亢等)导致的脂肪肝19例。伴有肝硬化者29例。对照组:男79例,女41例;年龄平均在28~44岁,最小18岁,最大70岁,平均年龄40.62岁,主要分布在28~44岁。其中酒精性脂肪肝35例,肝炎后脂肪肝39例,肥胖性脂肪肝30例,其他原因(糖尿病、化学药品、甲亢等)导致的脂肪肝16例。伴有肝硬化者27例。240例患者血生化总胆固醇(TC)和/或甘油三酯(TG),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(LDL)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。139例血清ALT和血清AST均有不同程度升高,一般约为正常值的2~4倍,个别可达10倍以上。两组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(P>0.05)。

2 治疗和观察方法:

2.1对照组:血脂康胶囊(北大维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)2粒,1日2次,早晚饭后服用。VitB1 10mg,1日3次口服。治疗组:予调理肝脾的四逆散和香砂六君子汤加味,醋柴胡、砂仁(后下)、炒白术、桃仁各10g,枳实、郁金、姜黄、广木香、陈皮各12g,白芍、泽泻、焦山楂、茯苓各15g,茵陈、丹参、生山楂、泡参各30g,法夏3~12g,制鳖甲(先煎)15~30g,炙甘草6g。1日1剂,连续治疗8周后评定疗效。加减:①脂肪肝合并肝硬化者,加穿山甲15g,水红花子10g,地鳖虫10g。②肝炎后合并脂肪肝者,加抗病毒药物,主要有白花蛇舌草30g,金银花30g,连翘30g,田基黄30g。 ③血清ALT,AST>2倍正常值或以上者,加鸡骨草30g,垂盆草15g。④血清TBiL>51.3umol•L,加茵陈至60g,赤芍25g。⑤肝区疼痛加元胡15g。⑥大便干者,舌苔黄腻者,加虎杖30g或生大黄6~10g(后下)。

2.2注意事项:①饮酒者一律戒酒。②控制饮食。③加强运动。④忌食肥甘厚腻。

2.3观察项目:全部病例均于治疗前后过程中分别行B超检查,每4周/次,。实验室指标:ALT,AST;TBiL;TC,TG,HDL,LDL,每4周/次。

2.4统计学处理:数值资料用t检验,分类资料用χ2检验。

3 疗效评定标准:

3.1 临床治愈:①临床症状体征消失;②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均降在正常范围;③B超:肝实质回声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显示清晰。显效:①症状体征基本消失;② 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基本恢复正常。③B超:肝实质回声欠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显示清晰。 有效:①临床症状体征部分消失;② 血生化检查:TG、TC、LDL、ALT、AST部分恢复正常。③B超:肝实质回声欠均匀,点状高回声消失,血管变细未见改善。无效:临床症状体征,血生化检查,B超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。

3.2治疗结果:治疗前后的B超结果显示,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(P<0.01)。血脂指标的结果TG、LDL、HDL治疗前后有差异(P<0.05);TC的比较无差异(P>0.05)。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之间的对比,有显著性的差异(P<0.01)。其结果见列表。

表1 治疗过程(4周)B超对照

 

例数

 

4 周 后

 

 

 

 

n

治愈%

显效%

有效%

无效%

有效率%

治疗组

120

32(26.67)

48(40)

30(25)

10(8.33)

91.67

对照组

120

12(10)

36(30)

48(40)

24(20)

80

 

表2 疗程结束后(8周)B超对照

 

例数

 

8 周 后

 

 

 

 

n

治愈%

显效%

有效%

无效%

有效率%

治疗组

120

80(66.67)

28(23.33)

10(8.3)

2(1.6)

98.33

对照组

120

54(45)

30(25)

21(17.5)

15(12.5)

87.5

 

表3 治疗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(单位:m·mol)的对比

 

TC(106/120)

TG(113/120)

LDL(92/120)

HDL(102/120)

治疗前

6.64±0.48

2.80±0.34

4.24±0.48

0.46±0.14

治疗后

5.45±0.26

1.86±0.26

3.26±0.23

1.02±0.28

 

表4 对照组治疗前后TC、TG、HDL、LDL(单位:m·mol)的对比

 

TC(104/120)

TG(112/120)

LDL(94/120)

HDL(105/120)

治疗前

6.76±0.35

2.68±0.31

4.08±0.36

0.48±0.24

治疗后

5.64±0.37

2.02 ±0.24

4.02±0.32

0.56±0.12

 

4讨论:

慢性脂肪肝系由肝脾功能失调所致,肝主疏泄,调畅气机,促进消化,脾主运化,具有升清之特性,肝疏泄功能失常后,脾升胃降功能失调,可致运化失职,痰浊内生,痰浊蕴藏于肝之络野,积久而致脂肪肝的形成[2] [3]。根据其临床特征,属于“积证”、“痞满”、“胁痛”、“痰痞”等范畴,与肝郁痰浊有关。《素问》中有“肝壅,两胁痛”,《金匮》中有“心下坚,大如旋……”,《古今医鉴》中有“胁痛或痰积流注于血,与血相搏留为病”等,所述的证侯类似脂肪肝。其病理演变包括痰浊阻滞,气血运行不畅,可致痰瘀互结,胆汁分泌失常,因此,在临床中可见肝肿大,肝区疼痛,胆红质异常,丙氨酸氨基转氨酶(ALT)、天冬氨酸氨基转氨酶(AST)异常等。本方调理肝脾,重在调畅气机,同时体现了叶天士的“补脾必宜疏肝,疏肝即所以补脾也”之说。故选用四逆散,柴胡,枳实,白芍,炙甘草,疏肝理气。合用香砂六君子汤,理气健脾,使脾运健而湿浊不生。选用丹参,改善肝内微循环。重用生山楂,泽泻,姜黄活血降脂,现代中药研究证实,以上诸药具有良好的降脂功能,对胆固醇(TC)和/或甘油三酯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[4]。白术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过氧化作用[5]。该方调理肝脾,在治疗中能调整高低密度脂蛋白的比例。起到治疗脂肪肝,高脂血症等,对血脂异常所致的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预防治疗作用。 

在观察中发现,血清甘油三酯(TG)值与脂肪肝有明显的相关性,与文献记载相符。

参考文献:

[1]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脂肪肝和酒精性肝病学组[J].中华肝脏病杂志,2000,9(6):325

[2]刘燕玲.浅谈脂肪肝中医药治疗[J].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,1995,18(5):54—55

[3]彭萌.从肝郁脾虚论治脂肪肝[J].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,2001,11(6):368

[4]曹小菊.中医对脂肪肝的认识及治疗现状[J].中医杂志,2000,41(6):374

[5]吕清源,李万里,刘明哲.白术的抗衰老作用研究[J].现代应用药学,1996,13(50):565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Tag: 脐带血| 脐带| 脐带干细胞| 脂肪干细胞| 胎盘干细胞| 羊胎水| 抗衰老|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廣告宣傳 網站推廣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Tobeym 的頭像
    Tobeym

    Tobeym的部落格

    Tobey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